5G速度 關乎未來
關鍵字:5G未來 華為5G 5G路線圖
5G意味著更大的容量,人與人的通信從現實到虛擬現實,視頻將從高清邁入全息;5G意味著更多的連接,物聯網時代將來臨,通信也將進入萬物互聯階段;5G意味著更短的時延,工業從信息化進入智能化時代……
在2014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發展論壇上多位與會人士給出時間表: 5G有望于2020年實現商用。事實上,5G已經在全世界范圍提前預熱,產業鏈上的各方也在積極準備中。
在談到5G與4G、3G*明顯的不同時,英特爾移動與通訊部上等主任工程師Dr. Papathanassiou表示,5G的特點在于更高的網絡容量、毫秒級低延遲、Gbps級別的傳輸速率將重新定義存儲架構,5G使得人與人之間實現無縫連接,5G網絡還將進一步加強“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高速連接。5G網絡與4G網絡相比,不僅傳輸速率更高,而且在傳輸中呈現出低時延、高可靠、低功耗的特點,能夠更好地支持物聯網應用和大量的設備。
5G網絡中,終端設備的作用也將變得更加重要。關于終端平臺,終端外部尺寸的多樣性以及對計算和通信能力的不同需求需要終端和接入網絡間的虛擬化。這種方式下,終端平臺很大程度上是更靠近用戶的邊緣云的演進。
在未來,5G網絡的普及將改變人們使用多媒體的方式,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也將從高速率網絡中獲益。
“5G的核心在于實現從終端到接入網絡的移動計算虛擬化,5G集中在整體系統的提升,而不僅僅是空中接口。”英特爾移動與通訊部上等主任工程師Dr.Tolis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而有關于5G網絡架構的趨勢,Dr. Papathanassiou談到5G網絡架構在向高頻段和節能的疊加網絡,以及為布局物聯網、可穿戴和近距離業務的underlay網絡發展。
對于哪一個應用會成為5G時代殺手級別應用,Dr. Papathanassiou表示,5G網絡的殺手級應用很可能不只一個,而是有好幾個,一個可能的應用方向就是低能耗,高續航的特點,能夠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有效率,更安全,或者讓我們對世界體驗更豐富。
日前,由GSMA協會、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聯合舉辦的2014全球移動寬帶論壇”在上海盛大舉行。會上,華為面對近600名全球各地業界權威人士發布了5G路線圖,華為輪值CEO徐直軍的演講也著重談到了5G,掀起現場討論熱潮。
8個數字看5G
4G方興未艾,5G是不是更玄虛?不急,看完這8個數字,你會對5G的現狀和未來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10Gbps
10Gbps,這是華為眼中5G峰值網絡的速率,按這個速度算,即便將現在的4G LTE網絡的*高速率提升至1Gbps,也只有5G網絡的十分之一。換言之,5G網絡的速度將是4G網絡的10倍。
因此,“快”是5G網絡的**個特征,也是人們*容易想到的5G網絡的特質。這意味待5G網絡商用后,著超高清視頻、3D電影、虛擬現實游戲等等應用都將在你我手機中成為現實。
1毫秒
1毫秒代表的是5G網絡的時延時間,這是華為在會上給大家提出的針對5G網絡的另一個重點要求。目前3G的時延是100毫秒,4G的時延20-30毫秒,華為認為未來5G的時延則將是1毫秒,這是5G之所以是5G而不是簡單的4G升級的速度之外的原因。
學過相關知識的人都知道,“低延時”是遠程**控制類(如自動駕駛汽車)工業級應用成功的關鍵,因為機器的反應遠比人來得快速和直接,如果不是接近“零延時”的反應,很多場景下后果不堪設想。
1000億
華為給大家構想的5G網絡的另一個特征是它將承載1000億個網絡連接,這包括人與人相連、物與物相連、人與物相連,也就是一個更廣闊和開放的物聯網世界。
換句話說,華為認為5G網絡的商用,將使得物聯網得以真正的騰飛,能夠使包含人在內的萬物通過公用的網絡連接起來,而不是當前實驗性的使用專用網絡或其它通信技術。5G網絡的高速率、低時延,是它能夠勝任物聯網的關鍵。
1000倍
華為透露,5G能讓整個移動網絡的每比特能耗降低1000倍,這對運營商來說意味著一大筆成本節省,同時也符合綠色環保的新時代要求。
消費者關心的速度和穩定性,運營商關心的則是運營成本!技術的進步,不應以消耗更多的能源為代價,否則**就失去了意義。
60%
華為預計,到2020年整個視頻流量會占移動網絡流量的60%,對5G網絡的需求非常迫切。屆時,他認為“網絡體驗將成為**生產力”。
徐直軍稱,華為預計2010年到2020年全球移動數據流量增長將超過200倍,其中視頻應用將占據主流,信息消費將成為主要的經濟驅動力之一。
6億美元
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CMO楊超斌透露,華為2013-2018年將投入6億美元進行5G基礎研究,今后在標準化、產品等技術演進的各個階段肯定會投入更多。華為多年堅持將年收入的10%投入研發,其中年收入的1%將投入超前技術研究,如5G等。
華為在會上透露,截至今年華為在全球已有超過300位5G專家、9大5G研發中心共同推進5G進程。9大5G研發中心分別位于美國、加拿大、瑞典、英國、法國、德國和中國的深圳、上海、成都,在5G技術研發方面各有側重。
2018年
2018俄羅斯***期間,華為提供的5G實驗網將亮相服務。就在本次論壇上,華為與俄羅斯及獨聯體地區的運營商巨頭MegaFon簽署5G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為2018年俄羅斯***足球賽合作建設5G實驗網,讓全球足球迷體驗5G業務。
據介紹,華為與MegaFon合作為2018年***打造的5G實驗網,將覆蓋俄羅斯境內11個主辦城市中的比賽場館及其周邊區域,將是靠前應用于真實環境、服務大規模用戶和物聯網設備的5G網絡。
2020年
盡管2018就將于俄羅斯***上推出5G實驗網,但華為預計5G的商用元年為2020年。這是為了配合全球5G發展的節奏,華為倡導全球5G統一標準,*終也希望5G會統一標準。
目前華為5G的研發在國內外都進展迅速。本月初,華為與英國薩里大學5G**中心(5GIC)及其他5GIC成員啟動全球靠前5G通信技術測試床; 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的華為實驗室已完成Massive MIMO等5G關鍵技術驗證;日前華為和中國移動宣布攜手把5G技術運用到中國移動4G網絡,幫助整個網絡容量提升6-10倍。
1、搶占“風口”
正如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被很多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企業認為是可以讓豬飛上天的“風口”,在徐直軍眼中,“大流量數據信息服務”就是華為作為通信設備商轉型和騰飛的“風口”。
在互聯網流量方面,華為的老對手思科早些年就開始“鼓吹”流量爆炸,借此來推銷其交換機等網絡設備。然而作為“風道”的網絡沒有起飛,應用是不可能起飛的,中間層的業務也注定飛不起來。華為作為基礎層的通信設備和服務商,從升級網絡的角度去思考和實踐,應該說找到了問題的根源。
如上所說,未來的大流量數據信息可不僅僅是人與人的連接,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將產生爆炸式的數據、流量和信息?,F階段全球移動通信的連接數數是70億,將于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內暴漲至1000億個,這樣的“風口”注定是兵家必爭。
2、**標準
“2G時代陪跑、3G時代跟跑、4G時代領跑”,這是業界對中國通信業的經典總結,作為4G領跑的“功臣”,嘗到甜頭的華為料定將繼續致力于推動和制定標準,充當“話事人”。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華為已與全球運營商簽訂300多個LTE商用合同,并開通了150多張LTE商用網絡,位列業界**。另自 2010年以來,華為在3GPP LTE/LTE-A核心標準中貢獻了546件通過提案,占全球總數的近25%,位居業界**;在整個3GPP的組織里面,華為擁有8個報告人、9個主席 /副主席的職位。這兩組數據充分表明了華為在LTE 4G時代的“話語權”。
著眼于5G時代,華為也會繼續謀當“話事人”。徐直軍介紹,截至目前,華為在全球的5G全球產業聯盟合作**開花,在北美、歐洲、中國均有關鍵性進展,與全球20多個上等高校展開5G合作,成為歐美多個協會和聯盟的主要發起者或董事會成員。
3、升級“管道”
如果說上面兩點是比較“虛”的邏輯,那么下面這點就是實打實的原因:一直充當“管道”的華為想借新技術升級管道,同時也幫運營商升級管道,讓新時代下的管道具備新的創收能力,而不是被OTT服務商逼上絕路。
這正如徐直軍所說,“電信業正在經歷流量貨幣化的改變。這是華為所處的傳統電信業所遭遇的尷尬寫照:傳統的電信運營商行業是基于用戶的收入模式,但是用戶和收入的增長正在放緩,而流量的經營已成為了運營商的增長引擎,因此,華為必須和運營商一起建構起新的流量競爭模式。”
這些年來互聯網業界對運營商淪為管道討論隨處可見,唱衰之音也不絕于耳。不可否認,在全新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運營商那套“夠用就好”的策略已經過時,亟需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來自我正名。5G無疑是一個翻身的機會。同樣對華為自身來說,抓住大流量數據信息服務這道風口,公司也需要向ICT綜合服務商轉型,除運營商市場外,也要抓住消費者和企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