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公司Canalys的報告數據預計,今年手環出貨量或超過800萬只,市場的體量如此之大,吸引了無數的英雄。比如,在過去短短8個月的時間里,三星居然推出了5款不同型號的智能手表。但是,這場“手腕上的**”真已爆發了嗎?據悉,即使是眾所周知的Gear,也不過在其80萬臺銷量的幌子下賣了5萬臺而已。 為何扎堆手環? 人體身上那么多部位,可供可穿戴選擇的其實很多,但為何都盯上手腕呢?其一、因為腕表、手環等本身在身體上的位置、大小與本身的屬性更適合智能化,也更應該智能化。手腕上分布有密集的動靜脈血管,血壓、血糖、血氧、心率、體溫等人體重要的值都能被監測到,十分方便數據的收集;其二、很多人都有手腕佩戴飾品的習慣,腕表、手環本身也有很強的時尚裝飾屬性,這決定了其購買人群是都市時尚人群,有消費能力(當然,你能想象得到,手腕和手指,還有脖子其實還全都是能炫耀自己價值的人體部位)。 當然更深層原因在于像早年市場巨頭下的可穿戴*初形態就是在手腕上的,比如Jawbone Up 和 Nike Fuelband,當試吃螃蟹的冒險者過后,可穿戴相關技術的門檻由此會變得越來越低。代工廠變得非常成熟后,能夠穩定生產并降低價格。有很多傳統廠商其實就一心等著芯片、傳感器、顯示屏穩定了,然后他們就拿著現成的零部件自定義一個軟件UI,然后推出一款智能手表、手環等。 這是一種十分偷懶的行為。在筆者看來,可穿戴的概念可以很寬泛。不只是能直接穿在身上,也可以是整合到用戶衣服或配件的一種便攜式設備。因為只要從根本上講,它們都不僅僅是一種硬件設備,更是通過軟件支持以及數據交互、云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功能。 紅海中的痛楚 在筆者看來,扎堆行為本身就帶來了競爭中的一大痛點——同質化,這讓各方在市場上容易擠破腦袋,當然智能手環、手表也不排除以下幾個痛點: 1、塑料感很強、時尚感很弱。盡管打上“智能”的標簽讓手環的價格一路飆升,但不可否認的是,科技尤物手環的玩具性屬性還比較濃重,至少從目前來看,手環無法充當起滿足用戶炫酷心理的角色,時尚感差勁,塑料感反而很強。 2、24小時佩戴的“手腕緊箍咒”。手環要求24小時人類全在線,甚至連洗澡、睡覺都不放過。手環這樣強連接的“霸道”似曾相識,有沒有孫悟空頭上“緊箍咒”的痕跡呢?只不過,部位轉移到了手腕上而已。人類天性中有一種釋放與解脫自己的自由基因存在,一切與這種基因作斗爭的產品功能點*終的結局必然是新鮮感過后,便被拋棄在角落里“吃灰”。我們團隊后來做Latin智能秤的思路也正是避免手環強連接或導致用戶反強連接的逆反心理。 3、附加功能的“喧賓奪主”。拆開手環、手表無非是這么一**計步器、加速度傳感器、藍牙模塊,振動馬達、三軸傳感器等小器件組合,所以類似的組合也產生了類似的功能,無非也是計步、監測睡眠等雞肋功能,甚至有時候,這些雞肋功能完全取代了產品原有的主要功能屬性。比如手表的主要功能本應是顯示時間的,但很顯然智能手表用來警報手機、郵件信息等功能已遠遠掩蓋了這點。 還有電池續航、防水性差等等數不勝數的各種痛…… *后,我想說,對整個手環、腕表行業而言,想在市場中掀起一場“手腕**”還任重道遠,或許,我們還是只能期待或將于9月問世的iWatch來**這場顛覆性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