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設計社區Behance的Gábor Balogh對外展示了一款智能手表的概念圖,引起了很多媒體的關注。不少讀者把它和國內一些智能手表廠商對比起來,甚至在文章里面直接提問:為何國內的智能手表這么丑?
有一位臺灣前輩因為工作的原因從90年代開始就在深圳扎根,當時他前后花了6千多錢買各種高仿手表,其做工堪比國際原廠?,F在很多國產品牌手表在外觀上也是非常不錯的,為何到了智能手表卻不能把這份制造優勢傳承下來?
帶著疑問,筆者跟國內一家智能手表公司inWatch創始人王小彬進行了一番交流。
在王小彬的眼中,那些做智能手表的海外公司,尤其像蘋果三星這樣的巨頭,產品做得好看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因為他們的產品策略非常清晰,多數把智能手表定位為手機配件,因此不需要往里面集成很多的功能。在這種前提下,他們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設計和工藝上,加上多年的技術累積,產品在外觀上**潮流也不出奇。
“根據我對大廠的理解,他們并不會把智能手表做成一個通訊終端,往里面加入的功能也非常有限,比如加速傳感器、心率傳感器、NFC芯片等。就算是蘋果的iWatch,鑒于產品之間的業務關系,也會遵循這條路線。另外你看三星Gear 2、Pebble二代產品都沒有采用Adnroid系統,因為‘手機配件’的確不需要集成這么復雜的系統,在功能上只要做得足夠簡單即可。我們面向海外市場的X系列也是走這條路線,所以外觀方面能夠做得更加漂亮一些?!?
相比之下,針對國內市場而推出的產品,王小彬覺得需要走一條差異化的路線——往里面集成不同的功能,并且價格定位上也有所有不同。這使得他們要把很多資源花費在產品的開發上:為了實現不同的功能和服務,除了需要引入Android系統外,硬件也需要跟上步伐。為了能夠打造出更好的體驗,什么樣規格的屏幕、傳感器和電子器件都得精挑細選,門道很深。硬件方面涉及得越多,外觀方面做妥協的可能性就越大。
“那國產智能手表在外觀方面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才有可能趕上裝飾表?”王小彬的回答是,這并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資源的問題。單從概念設計圖來看的話,國內的設計師也會有非常優良的作品,去年某智能手表團隊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6位數的訂單,跟他們擺出來的概念設計圖有很大的關系。但是現實世界里面,不同的硬件組件會在不同層面上對原有設計進行不同程度的約束,比如說屏幕的參數(邊寬大小、厚度、色彩效果)決定了手表外殼大致的形狀;考慮續航問題可能會采用容量更大的鋰電池,手表的厚度可能會發生改變。
另外,王小彬也指出了一個很殘酷的客觀實現:上等的供應鏈廠商基本匯聚于海外,比如美國、日本和臺灣等地區,而且他們更偏向于跟外國公司合作,因為他們的產品更容易面向全球市場,成長空間大。
“對于供應鏈來說,他們并不會理會你的東西賣多少錢,到底有多漂亮,而是訂單能下多大。國外的產品(功能)做得很簡答,而且低價(相對于他們消費水平來說),一般量并不會很小?!?
上等的供應鏈到底能提供什么樣的東西?除了更好的做工和工藝外,硬件器件方面也會促進設計的進步。在采訪的過程中,王小彬向筆者展示了一塊如紙一樣薄的柔性彩色屏幕?!澳壳澳茏龀鲞@樣的屏幕的廠家****,比如說LG、三星、夏普,連臺灣的屏幕供應商也做不出來。我們的X系列就是用這個屏幕,所以能夠設計得好看很多?!?
“如果蘋果和Google今年都對外發布自家的智能手表的話,您怎么看?”對于這種尖銳的問題,王小彬是這樣回應的:“我們會在大公司的縫隙里面尋找一條出路,謀求更好的發展。比起大公司,我們*大的優勢就是反應快,能在短時間內做出跟他們的手表有差異性的產品。當然價格定位方面也需要做出差距。其實你們可以看看智能手機這個行業,在蘋果三星的打壓下,OPPO、魅族一樣能過得很滋潤?!?
與此同時,他表示公司將會跟合作伙伴Nooka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斑@家公司每年都會有一兩款手表設計被媒體評委年度*佳系列,去年就有兩款。我們在開發手表的過程中,他們都有給出很好的建議。未來會加深這方面的合作,甚至把部分產品設計交給他們,推出印有兩家LOGO的產品?!?
|